文章详情

李勣临终说若后代出高人定杀之不然必造反结果竟灵验

阅读: 109次 发表于:2023-03-13 19:02
前言

鲁迅曾以“状诸葛多智而近妖”来评价《三国演义》料事如神的诸葛亮,而在隋末河南瓦岗寨的起义军之中,也同样有着一位足智多谋、运筹帷幄的军师——徐茂公。

在《隋唐演义》中,徐茂公的谋士形象被小说家们大肆渲染,不仅屡献奇策,还知人善任、能说会道。而在真正的历史中,徐茂公的原型是唐初名将李勣。

李勣早年参与瓦岗军反抗隋朝残暴统治的浪潮,之后依附唐王朝并屡立战功,立下汗马功劳,更是在临终前嘱托:倘若后辈有桀骜之意,当及时“杀之”,否则将“造反”,危害朝廷。

大意是,若他的家族后代出了“高人”,一定要杀了,不能留着他的命,不然必造反。

结果,此言真的一语成谶。

李勣的机智「李勣临终说若后代出高人定杀之不然必造反结果竟灵验」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李勣临终前为何这般嘱托家人?其中有何含义?后来一语成谶后,又发生了什么?

一、从民间草莽到瓦岗军师

李勣本名徐世勣,字懋公。在归顺唐王朝后,为表彰其功绩,唐高祖李渊赐其李姓。他随后隐去了与太宗李世民相冲的“世”字,化名为“李勣”。

由于“勣”与“懋”二字相对生僻,不少撰写隋唐演义小说的小说家们将其简化为“茂公”。此后,伴随着小说、评书在民间的传播,“徐茂公”便成为最为大众所熟知的名字。

李勣生于曹州离孤(今山东菏泽东明),隋末天下动荡,其全家迁居滑州卫南(今河南浚县)。他自幼聪颖,习刀枪棍棒之武艺,对兵法亦颇有心得。

隋大业年间,尚未及弱冠之年的李勣,参与了翟让领导下的河南瓦岗军。在军中,他多次向翟让献计,劫掠官银,招兵买马,进一步扩大瓦岗起义军的规模。

李勣的机智「李勣临终说若后代出高人定杀之不然必造反结果竟灵验」

身为一支起义军,必然要遭受经历朝廷官方的镇压。翟让曾多次兵败于隋将张须陀之手,在又一次听闻其率领十万精兵攻打瓦岗时,不免十分惊慌,多次意欲逃走。

李勣、李密先后劝谏翟让,与其消极避战,不如应其锋芒。张须陀有勇无谋,手下士兵更是被多场胜仗而麻痹,骄狂而自大。倘若佯装战败,撤退时沿途设好伏兵,如此一来便能将其团团包围,一网打尽。

心存忌惮的翟让被迫接受了这一计策,岂料张须陀果然中计,毫无防备地追击翟让部队十余里,然后迅速被瓦岗将士包围。张须陀奋力突围却未能突破包围圈,最终被翟让等人斩杀。

经此一役,重创官军,李勣与李密二人在军中的威望迅速提升。很快,李密便取代了翟让的领导地位,自号魏公,统领瓦岗将士。

李勣的机智「李勣临终说若后代出高人定杀之不然必造反结果竟灵验」

张须陀战死后,隋再次派遣王世充讨伐瓦岗。王世充身为江都通守,军事实力颇为强大。面对强敌,李勣献出“诱敌深入、逐个击破”的奇策,于洛水两岸多次大败王世充军。

当时正值灾年,河南、山东一带洪涝四起,饿殍遍地,朝廷忙于镇压各地起义军,无力管辖灾民。李勣献策:倘若趁此机会攻陷储粮国库,开仓放粮,便能笼络人心,进一步扩大瓦岗实力。

随后,李密派遣李勣率精兵突袭黎阳国仓,攻克后便开仓放粮,沿途百姓感其大义,纷纷参军,此举为瓦岗招揽二十余万士卒。

面对屡建奇功的李勣,李密担忧其会“功高盖主”,甚至一举取代自己。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牢牢地操纵住日益强大的瓦岗军,李密产生了除掉李勣与瓦岗前任领导者翟让的想法。

随后,李密设下“鸿门宴”,并于宴会上一举杀死翟让。

李勣虽身受重伤,但好在在将士们的掩护下得以保全性命。

李勣的机智「李勣临终说若后代出高人定杀之不然必造反结果竟灵验」

经此事变,瓦岗内部人心惶惶。为稳定人心,巩固统治,李密将翟让旧部分别转入李勣、单雄信与王伯当麾下,如此维系住瓦岗表面上军事实力的平衡。但分裂、离散的种子,正在悄然间扎根发芽。

其后,李勣帮助李密先后战胜王德仁与宇文化及。在黎阳地区,李勣一步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使其成为瓦岗的第二据点。

唐武德元年,长期缺乏整治、拖欠饷银、军士渐怨,且在和宇文化及军队战斗过程中损兵折将的瓦岗军,最终败于雄踞洛阳的王世充之手。

至此以后,瓦岗军战力不复从前,难以再支撑战争。

李勣的机智「李勣临终说若后代出高人定杀之不然必造反结果竟灵验」

眼见大势已去的李密只能选择依附初生的李唐王朝,据守黎阳的李勣闻此,主动表示愿将麾下土地交付李密,让其献于唐朝,盛极一时的瓦岗寨自此宣告消亡。

被迫依附唐朝的李密自然不甘心徒为人臣,他依然心怀位列九五的幻梦。在听从朝廷派遣,前往黎阳招降归附王世充的旧部时,李密选择背叛朝廷,自立门户,走向了造反之路。

然而,早已失去靠山的李密此时不过如同暮年的猎鹰,羽毛脱落,爪喙迟钝,难以再形成气候。在唐军将士的伏击之下,李密与旧部一同被杀。

听闻李密遭诛,李勣上表请求唐朝容许埋葬旧主。在得到朝廷应许后,李勣以侍君之礼将其厚葬。朝野间闻之皆称赞其为忠义之士。

由于土地尽献,军士离散,李勣此时的实力以大不如前。

之后,雄踞河北的窦建德大败李勣,无路可走的他最终选择依附唐朝。

李勣的机智「李勣临终说若后代出高人定杀之不然必造反结果竟灵验」二、归附唐朝,征战四方

衷心耿耿、深明大义、能力出众的李勣早已得到高祖李渊的注意。李源先后封李勣为黎阳总管、上柱国,随后又加授武侯大将军,甚至加封他为曹国公,赐其李姓。

此外,李渊还对下人说:“徐世勣感怀旧主恩德,推辞功劳,是一位真正的忠臣”。而对于臣子而言,得到皇帝赏姓属于极为荣耀之事。李勣深感高祖知遇之恩,立誓效忠于李唐王朝。

李勣的机智「李勣临终说若后代出高人定杀之不然必造反结果竟灵验」

由于政权初立,唐王朝实际控制的区域并不可观。在隋末以来长时间的混乱纷争中,全国大部分地区依然处于各处军阀的割据统治之下,想要收复土地并非易事。

雄踞洛阳已久的王世充,在吸收瓦岗投降士卒、实力大增后,便废隋帝杨侗,自立郑国。王世充与河北军阀窦建德结为同盟,长时间以来割据一方,成为唐王朝的心头之患。

武德三年,李勣随秦王李世民先后大败宋金刚、王世充之子王玄应,一举收复多处土地。

武德四年,在郑国投降将领的里应外合之下,李勣夜设伏兵,一举占领虎牢关。同年,唐军先后击败王世充与窦建德,两方严重威胁中央统治的割据军阀势力就此平定。

自武德五年至武德七年,李勣跟随李世民先后征徐元朗,灭辅公祏。在征辅公祏一战中,李勣率万余补兵渡过淮水,攻取寿阳,直逼辅公祏主力。

在与李靖等唐将的配合下,李勣乘胜追击,于武康县一举斩杀辅公祏并剿灭其残党。

唐王朝自此正式平定江南。

李勣的机智「李勣临终说若后代出高人定杀之不然必造反结果竟灵验」

解决内地纷争之后,唐王朝所要面对的还有来自东突厥势力的侵扰。武德八年,李勣被拜为行军总管,迎战入侵并州的东突厥势力,成功将其驱逐。次年高祖崩,李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

贞观三年,唐朝正式发动针对东突厥的战争。李勣被授为通漠道行军大总管,统领出征诸事。面对突厥,唐军一路高歌猛进,势如破竹。

在讨伐颉利可汗时,尽管兵败,但颉利可汗依然召集了大量兵马,退居荒漠身处。倘若唐军贸然进攻,便会囿于荒漠而难以追击。

面对这一情况,李勣想出“韩信灭田横”的奇策。他先派遣一支唐军部队前往议和,大部队则紧随其后,待麻痹突厥之后,再将其一网打尽。

面对突如其来的唐军大部队,突厥残部四散溃逃,颉利可汗试图穿越沙漠逃离,却遭到李勣阻拦,由此掐灭了突厥最后一丝反抗的余火。突厥酋长率残部投降唐朝,唐灭突厥之战自此大获全胜。

随后,李勣长期据守并州,在此任职十六年之久。

边境安定祥和,鲜有造反之事。

李勣的机智「李勣临终说若后代出高人定杀之不然必造反结果竟灵验」

唐太宗对下人提起李勣,不无自豪地夸赞他:“用师筹算,临敌应变,动合事机”,甚至认为古代名将韩信、霍去病都难以比得上他。

平定内乱之后,李勣因显赫战功而拜授兵部尚书,位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列。在此期间,李勣依然以武将的身份替唐王朝征战,平定薛延陀,征战高句丽。贞观年间的重要战役中,总能看到李勣的身影。

唐高宗乾封元年,73岁高龄的李勣挂帅出征高句丽。经过两年的奋战,至总章元年,高丽王终于选择向唐王朝俯首称臣,“高丽悉平”。

从贞观十八年挥师出征高句丽,到五年后太宗溘然长逝,“灭高句丽”成为缠绕这位老将余生的夙愿。如今他终于以凯旋的姿态返回长安,告慰陪伴他征战一生的太宗的在天之灵。

三年后,李勣因长期征战操劳而染疾去世,卒年七十六。

高宗亲自为其举哀,朝廷辍朝七日,举国同悲。身后赠太尉,谥贞武,陪葬于太宗的昭陵。

李勣的机智「李勣临终说若后代出高人定杀之不然必造反结果竟灵验」

回望李勣的一生,从瓦岗谋士到唐朝名将,他似乎一直都在征战沙场的马背之上,这马蹄下的每一步,诉说的是一名武将显赫彪炳的累累战功,更是一名三朝老臣无暇洁净的赤胆忠心。

三、审时度势,明哲保身的人生智慧

在刀光剑影的沙场之外,李勣的形象又是何等模样?除去上文所提到的厚葬旧主,不念旧怨的事迹,李勣的忠义形象在文学与影视作品中亦多有渲染。

王世充军队溃败之时,王世充麾下的单雄信被唐军俘获,依例判处死刑。与单雄信曾经共为瓦岗军、交情颇深的李勣为之求情,甚至不惜献出官职,不过并未得到允许。

临刑前,李勣前去探望单雄信,生死诀别间,为表达情谊,他割下大腿上的肉赠与单雄信吃。单雄信死后,李勣亦抚养了他的儿子。

李勣的机智「李勣临终说若后代出高人定杀之不然必造反结果竟灵验」

此外,他与唐太宗李世民的君臣之情亦令人喟叹。

相传,李勣在宫中染上疾病,药方需要胡须烧就成的灰烬,惜才心切的太宗当即剪下自己的胡须用作药方。深感皇恩的李勣连忙叩头拜谢,太宗回道:“这是朕为江山社稷而考虑,并非单单是为了你个人,有什么好谢的。”

太宗晚年时,曾尝试为太子寻找辅佐之才。一次宴会上,他对李勣说:“朕想将年幼的太子托付于卿,你过去都未曾负于李密,现在难道会有负于朕吗?”李勣闻之拭泪拜谢,甚至咬破手指染血为誓,不一会儿喝的酩酊大醉。太宗随后便将御服披在醉酒的李勣身上,为其遮挡风寒。

李勣的机智「李勣临终说若后代出高人定杀之不然必造反结果竟灵验」

能得到太宗如此器重,除了李勣非凡的军事才能,更重要的是他具备懂得审时度势、洞察人心的智慧。

高祖晚年染病卧床期间,皇位的权力争夺在背后愈演愈烈。玄武门事变前夕,当时尚为秦王的李世民找到李勣,询问他关于自己夺权的看法。

李勣闻之,三缄其口,不作任何评价,随后便匆匆辞别秦王。他深知帝王权力争夺的讳莫如深,而自己手握兵权,倘若表明立场,那么一旦站错了队伍,便会招惹灭顶之灾。主动退避、不多过问未尝不是一种明哲保身的手段。

贞观十二年,太宗驾崩前夕,为了让太子取得李勣的信任,他主动将李勣贬职外出。让太子即位后再将其重新任用,如此一来便能够有恩于李勣,从而驾驭这位两朝老臣。

在得知被贬后,李勣当即察觉到太宗的用心,便当街受诏,直接前往贬谪地点。

李勣的机智「李勣临终说若后代出高人定杀之不然必造反结果竟灵验」

除此之外,李勣对家庭的整治也颇为严格,史书记载其家“闺门雍睦而严”。一日,他对家人说道:“…抚养孤幼,谨察视之。其有志气不伦,交游非类者,皆先挝杀,然后以闻”。

即使是血脉传承、天赋异禀的后代,倘若沾染坏习气,交友不慎,怀异心者,也要“杀之”。否则就会滑向造反的深渊,引发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

当时家人并未过于重视李勣的警告,然而仅仅一代以后,李勣的孙子徐敬业便印证了祖父辈的预言。

李勣的机智「李勣临终说若后代出高人定杀之不然必造反结果竟灵验」

李勣的孙子徐敬袭爵英国公后,并不满足于此,他想要如同李勣一般建功立业,大展宏图。

高宗驾崩之后,武则天对皇权的掌握愈发牢固,最终篡权,掌控大唐江山。朝廷民间对此无不哗然,天下顿时有再起纷争之势。

徐敬业以为这是千载难逢的时机,便以手中的权利迅速聚集十余万大军。值得一提的是,那封出自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的《讨武曌檄》,全称正是《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在多重造势之下,徐敬业以“恢复李唐江山”为由,针对朝廷进行军事进攻。刚即位的武则天随即调遣三十万大军应对。在悬殊的军事力量差距及用兵能力的欠缺之下,这支叛乱军迅速遭遇兵败,徐敬业也在兵败途中为部下所杀。

随后,为惩治徐敬业谋反重罪,武则天勒令追削徐家自李勣以来的官职封爵。李勣与其儿子的坟墓也被掘开,棺材遭受砍削,连被高祖赐予的“李”姓也被驳回,恢复原本的“徐”姓。

忠义,自然是李勣身上最闪光的一处人格魅力。与此同时,在“伴君如伴虎”的朝廷中,李勣利用审时度势、察言观色,为自己免去了诸多政治上的麻烦与牵连,对于后世的我们而言未尝不是一种人生智慧。

本站声明:以上部分图文视频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