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马拉多纳带来欢笑与鼓舞但阿根廷从未停止哭泣

阅读: 107次 发表于:2023-05-02 08:21

1982年6月13日,西班牙世界杯揭幕战,阿根廷队仿佛在梦中踢球,作为卫冕冠军,阿根廷队并未给球迷们带来一场酣畅淋漓的视觉盛宴,相反他们让这届世界杯开始就爆出冷门,阿根廷队0:1输给了比利时队。

阿根廷人心不在焉,在他们输掉比赛的前2天,英军占领斯坦利港,在他们输掉比赛的当天,英军占领无线电山,阿军败局已定。

比赛结束的后一天,阿军驻马尔维纳斯群岛指挥官梅南德兹少将,向英军指挥官摩尔少将递交了一份文件,这份文件的开头写到:

“我,阿根廷驻马岛陆海空军指挥官梅南德兹少将,向英女皇之政府代表J.J.摩尔少将无条件投降。”

马岛海战画上句点,阿根廷人泪流不止。

6月18日,被悲伤席卷的阿根廷人迎来了西班牙世界杯上的第二战,一个少年玩命的奔跑、拼抢,并一人打入两球,这个人叫马拉多纳,他时年22岁,因为马拉多纳的梅开二度,阿根廷队4:1战胜对手匈牙利队,总算以一场大胜挽回了首战告负的窘境。

马拉多纳仍不肯认输,他想让阿根廷显得不那么狼狈,尽管阿根廷输掉战争时十分狼狈,尽管马拉多纳日后也称之为愚蠢的战争。

马拉多纳阿根廷哀悼「马拉多纳带来欢笑与鼓舞但阿根廷从未停止哭泣」

之后的比赛中,马拉多纳在与巴西队的较量中犯规被红牌罚下,阿根廷队最终没能进入四强,黯然离场。

此时的阿根廷早已经疾病缠身,战争只不过是让一切更加明显罢了。

愚蠢的战争

阿根廷曾是一个让人羡慕的富裕国家,但是,由于二战后的一系列政策失误,阿根廷经济停滞,社会矛盾重重,当社会矛盾变得无可调和时,军政府就会发动政变上台,以武力维持秩序,但是,军政府的统治合法性很低,军政府的领导人一旦失势,常常不仅仅是下台那样简单,等待他们的时常是牢狱之灾,甚至是一颗子弹,其实这也容易理解,因为军政府当权者在掌权时也是这样对待反对者的。

于是,就产生了一个有些讽刺的现象,政变上台的军政府对于民意波动的重视程度超过了正常的政府,如果民间有不满情绪,军政府首先想到的办法是让这种情绪消失,如果这一点做不到,那就让这种情绪转移。

1982年初,政变上台的加尔铁里军政府要面对汹汹民意了,其实,自他上台以来,除第一年因为经济出现小幅复苏而反对者较少外,之后的几年中,反对声一直此起披伏。

面对反对者,加尔总统先是采用第一种方法,试图让人民中的反对情绪消失,当然了,他试图通过的手段不是让阿根廷人民不满的问题消失,而是让反对的人消失,加尔铁里军政府执政期间,有近3万名左翼人士神秘消失。

时间来到1982年,阿根廷经济出现大规模衰退,加尔铁里军政府的这些手段已经不足以应对人民的反对情绪了,1981年的阿根廷通货膨胀率高达600%以上,国内生产总值 (GDP) 下降11.4%,制造业产量下降为22.9%,薪资成长只达到19.2%,人们工资的那点增长,在可怕的恶性通货膨胀面前根本就是杯水车薪。

人民生活困苦,罢工、游行此起彼伏,加尔铁里那些让反对者神秘消失的宵小手段已经不起作用了,而搞经济恰恰又不是军政府的强项,加尔铁里只剩下一条选择了,干出点动静来,转移人民的不满情绪。

马拉多纳阿根廷哀悼「马拉多纳带来欢笑与鼓舞但阿根廷从未停止哭泣」

于是,他将目光投入了距离阿根廷本土的阿尔维纳斯群岛(后简称马岛)。

马岛的归属权是一本烂账,英国、法国和阿根廷都在马岛上建立据点。法国人占领了东岛,英国人占领了西岛,后来法国人把东岛卖给了西班牙,在后来,西班牙人把英国人撵走,占领的全岛,这个时候阿根廷独立,但是还未建立起联邦制国家。

1833年,英军重新占领了马岛。1852年,阿根廷国内的烂事差不多了,联邦制国家基本建立了,关于马岛主权的争议也就出现了。

英国人说,我们占领马岛的时候还没有阿根廷这个国家,阿根廷说,西班牙人最先占领全岛,而阿根廷有权力继承西班牙人留下的对马岛的主权。

账算到这基本上确定不可能算清楚了,谁说的都有一定道理,于是还按照19世纪法则:谁拳头大谁说了算,19世纪的大英帝国如日中天,马岛自然在大英帝国手中。

当然了,英国对马岛享有主权,阿根廷一直是不承认的,争议就一直持续了一百多年。

二战后,英国影响力大不如前,殖民地纷纷独立,连“皇冠上的明珠”印度宣布独立英国都没法制止,何况是远在地球另一边的马岛呢?

战略收缩后,英国对海外基地的需求也没那么大了,马岛离英国十万八千里,又无太多战略资源,再奋力占领马岛对于英国并无太大意义,开战之前,英国已经表现出让阿根廷接受马岛的意愿,虽然1981年的谈判不太顺利,但是对于马岛这个鸡肋,只要双方继续谈判,英国人最终的选择应该是让出马岛。

但是,对于1982年的加尔铁里军政府来说,他没时间去等待谈判了,他现在就要以军事手段占领马岛。

当然了,加尔铁里要的其实并不是马岛,他要的是一场胜利,他要用这场胜利去平息国内人民因生活水平下降而产生的不满情绪,战争不过是政治的外延,正如《战争论》作者克劳塞维茨所说。

对于英国人与阿根廷人来说,这场仗都没必要打,但是对于加尔铁里,这场仗必须打。

于是,1982年4月1日,加尔铁里正式命令对马岛采取军事行动,84名阿军特种兵率先登岛,他们在岛上英军几乎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几乎兵不血刃的占领了马岛。

加尔铁里认为一切顺利,马岛战争结束了,但事实上,马岛战争刚刚开始。

帝国的反击

加尔铁里之所以敢于派兵占领马岛是因为他知道,马岛对于英国人来说如同鸡肋,他自以为算准了英国人不会为这么一个万里之外的没有什么战略意义的孤岛发起一次万里远征,但是,他算错了。

此时的英国虽然已经没有了大英帝国的荣光,但是百足大虫死而不僵,何况英国还谈不上死,出于利益考量,英国人应该放弃马岛,但是出于向世界展示不放弃海外殖民地的决心的考量,这一仗,英国人应该打。

当然了,“铁娘子”撒切尔夫人之所以第一时间就决定出兵,还有一个原因,这个原因有些尴尬,因为几乎与加尔铁里一致。

此时的英国也面临着经济停滞,劳工对于自身处境不满的国内问题,撒切尔夫人所在的保守党面临着来自工党的压力。

马拉多纳阿根廷哀悼「马拉多纳带来欢笑与鼓舞但阿根廷从未停止哭泣」

换句话讲,当时的英国政府也面临着国内的矛盾,而现在阿根廷人率先打过了,这样的局面,让撒切尔夫人作出决断时没有任何犹豫。

阿军武力占领马岛后,撒切尔夫人立刻命令英军3个特遣编队远赴马岛,从阿军手中将马岛夺回。

特遣舰队出发时,英国宣称马岛周边二百海里(三百七十公里)的范围为禁航区,不许外国船只进入。

眼看着英国的反击已经不可避免,但加尔铁里仍抱有一丝侥幸心理,他在赌英国海军是否还有能力到达万里之外的南半球。

其实,全球殖民体系解体后,昔日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大英帝国海军也已经大不如前,3个特遣舰队甚至有临时拼凑之嫌。

当然了,更大的问题是后勤,在当时的世界上,除了美国,没有一个国家敢说自己的后勤保障能力能够支撑一次这样的万里远征,甚至连苏联都未必有这样的能力。

但这个时候,大英帝国时代留下的遗产开始派上用场,英国战略收缩后,虽然把大部分太平洋上的岛屿让给了美国,但保留了小部分太平洋上的岛屿和海外军事基地,这些基地可以用作舰队停靠和训练。

当然,英国最重要的不是这些,而是帝国时代留下的全球影响力,英国人海外军事基地捉襟见肘,没关系,美国有,可以借给英国。

加尔铁里在开战前竟然天真认为阿根廷与美国同属美洲国家,美国应该不会其帮助身位欧洲国家的英国。

这种想法实在可笑,相信最近发生的很多事都一再证明了,盎格鲁撒克逊人不管平时内部斗的多厉害,一旦出现外部敌人,立刻就会团结起来一致对外。

由于美国在后勤补给上的支持,英军特遣舰队到达马岛的路变得顺利很多。

英国在特遣舰队达到前往马岛的过程中,还向阿根廷展示了一把什么叫发达国家的动员能力,英国政府命令,太平洋上的英国油轮应尽可能的保障本次军事行动,于是很多商用、民用船只迅速转化成了英国特遣舰队的补给舰,很快啊,这次,是真的很快。

不对称的“对称战争”

二战以后,国际上的战争常常是以不对称战争的形式存在的,美国对伊拉克,苏联对阿富汗,而从纸面数据来看,英阿马岛海战应该是为数不多的双方实力差距不那么悬殊的战争,英军的装备好于阿军,但是没有达到碾压的程度,实力相对弱的阿军占据地利优势,这一仗理应势均力敌,阿根廷至少也有一战之力。

马拉多纳阿根廷哀悼「马拉多纳带来欢笑与鼓舞但阿根廷从未停止哭泣」

事实上,英军在刚刚达到马岛附近海域是也确实遭遇了不少挫折,但是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英军不熟悉马岛附近的气候环境,换句话说,这时英军遭遇的挫败是老天爷给的,而不是阿根廷人自己争取到的。

逐渐熟悉马岛附近的环境特点和气候条件后,英军逐渐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其实,除了武器装备上占优外,英军与阿军差距更大的是战斗素质,4 月7 日,英国宣布对马岛周围2 0 0 海里实施全面海空封锁。4 月1 2 日,英军的核潜艇就已经到达马岛海区,开始执行进行封锁。

4月17日,英军抵达离马岛最近的阿森松岛休整一日后,立刻对马岛实施打击,除了最初因为气候原因导致直升机坠毁外,英军的前期军事行动均有效。

25日,英军占领马岛南岛,俘虏岛上阿军156人,还击毁了阿军“圣菲”号潜艇(艇上65名士兵弃艇投降)。

5月1日,英军开始以南岛为基地起飞轰炸机攻击马岛,5月2日,英军“征服者”号潜艇发射鱼雷,炸沉阿海军重型巡洋舰“贝尔格诺将军”号。

正如《战争论》作者克拉塞维茨所说:所有悬殊的胜负都是由攻击与防守的不对等引发的。

英阿两军总体军力没有查出数量级,但在潜艇方面,英军明显占优,“贝尔格诺将军”号巡洋舰,这艘经历过二战的“老兵”被看不见的“海狼”击溃,也再次证明了克拉塞维茨的这句话。

“贝尔格诺将军”号被炸沉后,阿海军只能龟缩于港内,可谓表现十分糟糕,但阿根廷空军却表现出了很高的战斗素质和勇气。

阿空军第一次英军造成重创是5月4日,以“超级军旗”号战机击沉英军最先进的驱逐舰之一的“谢菲尔德”号。

当然,阿空军先保持离海面50米高度飞行,躲开英军雷达,而后突然拉升并发射“飞鱼”导弹,这个战术当时无解,这又是进攻与防守中的不对称,阿军抓住还以颜色。

但是,这种不对称很快就被打破,因为“飞鱼”导弹并非阿根廷自主生产,而是从法国购得,战争开始后,法国宣布停止向阿根廷出售任何武器。

马拉多纳阿根廷哀悼「马拉多纳带来欢笑与鼓舞但阿根廷从未停止哭泣」

没有了飞鱼导弹,阿军的英国舰艇的威胁小了很多。

但即便失去优势,阿根廷空军仍试图以自己的无畏为国家赢得战争,5月23日,经过前期的作战英军已经开始登陆马岛,此时的阿空军顾不上其他,全力出动,很多轰炸机在没有战斗机护航的情况向冲向英军舰队。

经过3天的攻击,英军有4艘舰艇被炸沉,但阿空军也损失了31架飞机,但尽管如此,阿军仍然未能阻止英军登陆。

英军实施大规模登陆后,阿陆军的表现与海军同样糟糕,占据地利优势的他们反而只敢龟缩在工事中,而英军却敢实施运动作战。

6月14日,岛上所有阿军向英军投降,历时两个多月的马岛海战以英军重新占领马岛而告终。

加尔铁里本想以战争转移国内民众注意力,希望通过一场胜利的战争来缓和民众的不满情绪,如今战争以失败而告终,民众不满情绪更甚,加尔铁里宣布辞职。

1983年,加尔铁里被以践踏人权罪和马岛战争指挥不力罪起诉,军方认为应该直接枪毙加尔铁里,但各方最终妥协后,加尔铁里被判12年监禁,一个以军事政变上台的人差点被军方枪毙,这有些讽刺。

失落的富国与阿根廷英雄

阿根廷在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期这半个世纪的时间内发展迅速,一度成为世界第8大经济体,其富裕程度甚至让欧洲人羡慕。

阿根廷人能够取得如此成绩的原因是两点,其一是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其二是自由市场经济制度。

依靠这两点,阿根廷通过向美国和欧洲出售农产品和矿物大赚特赚,“富的像个阿根廷人”一度成为了欧洲人形容对方富裕的方式。

但阿根廷虽富,也有自身的问题,其一是高度依赖农产品和矿物出口,工业体系没有建立,其二,是所有实行自由市场经济国家都会面临的问题: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二战后,一个名人上台,宣布要解决这个问题,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贝隆将军。

贝隆提出的方案被称为“第三种方案”,即既不走完全走资本主义路线,也不完全走社会主义路线,而走一条中间路线。

贝隆借鉴苏联,以“5年计划”的形式发展工业,同时没收英美在阿根廷的产业,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同时,贝隆提高了工人福利待遇,工人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贝隆的改革方案在实行之初,阿根廷的经济一度发展迅速,阿根廷人理所应当的将其认定为贝隆的改革方案成功,但可惜,他们的观点完全是错误的,当时阿根廷经济繁荣的主要原因是二战后,欧洲各国物资匮乏,阿根廷的农产品远销欧洲,赚了不少,但随着欧洲经济复苏,对阿根廷农产品的需求开始萎缩,阿根廷经济开始出现问题,当然了,这只是小问题,真正的大问题是,贝隆的方案极大的违背了自由市场经济的原则,让市场环境遭遇巨大破坏,繁荣的根基被动摇了。

由于最初几年改革看起来十分成功,贝隆开始大幅提高民众福利待遇,提高民众福利待遇本应是好事,但是如果是超出经济承受能力的福利待遇,那就是一场灾难了,贝隆后来也因为政变下台,但在他之后,无论是军政府还是民选政府,谁都不敢砍掉民众的福利待遇了。

阿根廷在混乱中哭泣,或许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保证大部分阿根廷人不挨饿,但是也仅仅能这样了,阿根廷也从一个发达国家变成了一个发展中国家,阿根廷人也失去了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东西:希望。

大的希望没有,阿根廷人只能去寻找小的希望与惊喜,1986年墨西哥世界杯上,阿根廷队与英格兰队遭遇,马拉多纳戏剧性的用手打进一球,被称为“上帝之手”,英格兰人愤愤不平,但很快马拉多纳就让这些人英格兰人闭上了嘴巴,第55分钟,马拉多纳连过5人将球送入了英格兰队的大门中,当然全场欢呼,甚至英格兰前锋表示:我当时差一点鼓掌了。

马拉多纳阿根廷哀悼「马拉多纳带来欢笑与鼓舞但阿根廷从未停止哭泣」

最终那场比赛阿根廷以2:1的比分战胜英格兰队,阿根廷举国欢呼,他们认为这是冥冥之中,报了四年前马岛战争的仇。打入两球的马拉多纳成为了阿根廷的英雄,阿根廷人认为他带领阿根廷人完成了复仇。

在与英格兰队交手前,马拉多纳将阿根廷队球员叫到身边,他告诉队员们,这是一场战场,他们要为“死在马岛上的那些穿着草鞋的阿根廷年轻人报仇。”

也许,这些穿着草鞋的阿根廷年轻人,他们的父辈曾穿着礼服出席晚宴。

失去马岛后的阿根廷人在失望中艰难前进,或许称不上前进,只是凭借惯性漫无目的的游走。

如今,他们的英雄,马拉多纳离开了这个世界,这几十年内,阿军再也没有向马岛看上一眼。

马尔维纳斯群岛周围海水如常涨落,岛上居民仍以捕捞鱿鱼为生。

本站声明:以上部分图文视频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
返回顶部